WFU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我相信我能設計比較符合個案特性的運動治療」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復健科 張志聖


【我的工作不需要接觸、但我參加這個工作坊】

剛開始上課真的很緊張,我最後一次接觸心衰竭的病人是六年多前實習時,執業後臨床遇到的病人以骨科物理治療與神經物理治療的個案為主,伴隨著心臟病大部分是NYHA classII的病患,最嚴重就是裝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可是這類個案大多狀況穩定,運動處方只要給予間歇式、低強度與拉長總運動時間即可,但沒再遇到過屬NYHA classIV的心衰竭,由於本院無心臟外科,收治NYHA classIV病人常在第一時間轉至大醫院,而非留在本院進行治療,後續病患也會找大醫院進行追蹤。不過,黃心怡老師提到健保署正推動心衰竭的PAC,本院以後可能會大量收治這類病患,而如何進行適當介入就很重要了。


【重新檢視自己設計運動治療的思考方式】

要能夠適當介入,就要非常了解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數據意義。在上這堂課前,在病患的心肺運動功能測試中,我主要都盯VO2、HR、BP等數據,並依照VO2MAX與病患嚴重程度,決定從幾%開始當作病患的運動目標,同時監測病患的vital sign,避免運動強度過高,造成vital sign出現不良反應。可是經過這堂課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其他的數值也很重要,WR、EF、VO2 AT、VD/VT與VE/CO2等都是需要參考的指標,因為病人可能會出現代償性反應,運動要是只參考VO2max,可能失之精準。同時,胸廓X光片的心臟大小與肺部浸潤、肺血管壓力以及排尿量,也是重要參考指標,因為病患可能藉由代償加強心臟功能,加重其他器官的負荷,造成病患身體健康的惡化。對於這些了解後,以後在設定病患的介入目標、運動強度、頻率與種類,我相信我能設計比較符合個案特性的運動治療,不會過強或過低無法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關於PAC的隱憂】 

即使上過課程,我對於健保署推動心衰竭PAC計畫,將心衰竭病患下轉到地區醫院進行運動治療仍抱持猶豫。曾遇到一個心臟衰竭個案,執行一般低強度活動都沒問題,可是有一天在氣溫較低、患者感冒的日子,他運動完休息熱敷時,一反常態沒看電視而在睡覺休息,我覺得奇怪跑去打招呼才發現他失去意識、立刻送去急診,雖然最後恢復且無大礙,可是病患卻產生恐懼而排斥運動,實是始料未及。這樣突發狀況卻正是促使我身為治療師學習再學習的動力,能更加完整掌握個案的身體狀態,改善病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