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如果病人有一百項治療要做




65歲男性,前天坐SOS專機回來,護理站打電話請我們去看看能不能接…」

急性主動脈剝離,這個疾病像是洪水猛獸,一旦發生就跟時間開始賽跑,每過一個小時,死亡率即增加百分之一,即使在台灣,應該有一半以上的醫院沒辦法動刀,二十四小時內的死亡率高達三成。

這個病人在中國參加活動時突然昏倒,幸運的是在大城市,在當地醫院緊急動了手術。主動脈剝離併發右半邊腦受損,加上手術時大量出血,術後整整昏迷了一個月,然後奇蹟似地醒來了,稍微穩定之後趕緊搭了專機回來。

當右半邊腦受損,左半邊身體的主控權就被剝奪了…
但對他來說,這不是最糟的
他最大的困擾,是必須在床上大小便
而且因為整天坐在床上,開始感覺腰酸背痛
發病以來,沒有人告訴他怎麼坐、怎麼翻身,怎麼重拾他從嬰兒時期就學會的動作功能

中風左半邊癱瘓的病人,相信很多治療師是不陌生的
但是因為術後臥床的那一個月
他的好邊因為失用萎縮,壞邊因為腦損傷動作失能
呼吸功能除了呼吸肌無力,還有胸廓緊繃、氣切傷疤對頸肩呼吸副肌的影響
如果再加上感覺神經的異常、軟組織不平衡、遺忘的動作功能等等等
盤點起來,治療介入沒有一百也要九十項

重症急性期之後,當病人好不容易醒來,你要如何讓他跟你走在一起?
如果有一百項治療要做,又該如何整合?又該如何取捨?
聽聽葛老師怎麼說!

一起來聽聽精彩課程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胸腔物理治療,醫療照護裡看似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作者:黃心怡 (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 主持人)



全天候的陰霾

陳婆婆有長年的心臟血管疾病,老是覺得喘,特別是在凜冽的冬天特別嚴重,這一年過完年之後,天氣逐漸暖和,婆婆下定決心和疾病直球對決,於是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很成功,婆婆的恢復速度比預期的好,很快就轉到普通病房,肺裡已經沒有痰,血氧濃度也是正常,但是,他還是老覺得喘、胸口悶悶的。多挨了一刀,看不見的敵人,心血管堵塞,打倒了;但是感受得到的陰霾,卻仍遲遲不散。
    對病人來說,動不動就喘、呼吸感覺費力,是全天候不間斷的折磨,對醫療人員來說也彷若芒刺在背!


無縫接軌的學習

回想在學校學胸腔物理治療,通常是以評估技術、治療技術、疾病類型這樣分類,評估的技術,例如量呼吸速率、聽呼吸音、胸廓活動度,治療技術則是有拍痰、ACBT、咳嗽等等,然後就是常見的疾病種類,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氣喘(asthma),以前我也是這樣教學生,但不知為何,不管我講得多清楚,學生到了臨床,總是有一段看不見的鴻溝。他們即使能正確地收集評估資料,也無法分析問題,也就無法連結到對應的治療;或是當病人沒有確切的診斷時,就沒有辦法辨識病人在呼吸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限制。


全方面思考。

談到病人喘,我們會轉介心肺專科,談到肌筋膜緊繃,我們會想到骨科物理治療,核心肌群無力?就去做皮拉提斯吧!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臨床上病患遇到的呼吸問題,原因可能不只侷限於橫膈膜跟呼吸道? 氣體的進出是一個浩大而完美的過程,在我們每一次無意識的吸吐中,上自喉頸下至核心,都需要出面承擔;外自筋膜彈性、呼吸肌力量,內至關節動度,每個層面必須要在適當的時機扮演適當的角色,同心協力,缺一不可。因此,探究箇中問題,自然也需要全面的考量。


    陳婆婆因為長期的喘,習慣過度用力的換氣,整個胸腔脹得鼓鼓的,包覆在胸腔外面的軟組織,也長期緊縮在縮短的長度,如果沒有讓胸腔回到原有的位置,當活動量增加,也就沒有空間容納活動中需要增加的氣流,婆婆只好以增加呼吸速率代償,幸好,胸腔物理治療適時的介入,讓陳婆婆這次與疾病的對決算是大獲全勝,由內而外健康而舒適的出院回家了。


    工作坊全新力作,經典系列三_胸腔物理治療,我們將以臨床問題出發,告訴你在真實的情境下如何解決問題,培養全方位考量的眼光而不是拆解個別技術,帶你一起領略胸腔物理治療迷人的治療藝術。


全新力作課程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2018經典課程(三)(四)





2018 經典課程_系列()()

課程簡介

經典課程_系列(): 胸腔物理治療
身為臨床醫療人員,你一定不只一次碰到需要胸腔物理治療的病人,因為感冒併發肺炎的老年病人、呼吸肌受到損傷的中風病人、乃至於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下背痛病人,老是因為喘而不得不中斷治療。氣體的進出、氧氣的交換是一個複雜而迷人的過程,除了外在胸廓的彈性、進出通道的乾淨,還需要肺泡的充分擴張,甚至是核心與呼吸肌群的合作無間,因此,當我們在學習胸腔物理治療,自然也不應該單項的學習拍痰、姿位引流,或是一昧叫病人「速大氣」,這次系列三的工作坊,要教你從臨床問題出發,從外而內全方位剖析,再考量各項客觀條件,量身訂做病人的最佳治療方案。

經典課程_系列(): 高血糖及高血壓患者,運動治療注意事項及如何解讀運動反應
根據衛服部資料,民國97年時二十歲以上成年人高血壓的盛行率大約是18%,到了104年,比率已上升到25%,糖尿病的比率也是從8%上升到12%,如果再加上未用藥治療的疾病前期,相信這個比率會再提升。
我們都知道,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運動、飲食、用藥三項缺一不可,但是因為不正常的運動反應,常使他們對運動望之卻步,抑或是被坊間健身房拒於門外,這個系列的課程,我們將探討如何適當的解讀及調整,幫助病人可以有效而安全的運動。
不唱高調、不談八股,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資訊,要讓你學得會、帶得走,幫助你回到臨床戰場時,能主動出擊!

這堂課你將學到:
1.      如何評估及運用胸腔物理治療,改善臨床病患呼吸問題
2.      胸腔物理治療在不同情境的運用
3.      高血壓病患運動反應及治療注意事項
4.      高血糖病患運動反應及治療注意事項
5.      重現臨床情境,真實演練對策

適合對象
國內外具備執照之物理治療師/ 其他對心肺物理治療、心臟復健有興趣,具備合格證照之醫療人員

課程時間:2018/08/26(週日) 9:00-17:00 (全日課程,不分開報名)

課程地點:振興醫院第二醫療大樓三樓 心臟醫學中心

講師陣容:

名額:15(未滿五人不開班)

主辦: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協辦: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心臟醫學中心

2018/08/26()
時間
課程
講師
0900-0920
課程設計概念
黃心怡
0920-1000
高血壓,你應該正視的問題
黃心怡
1000-1010
休息

1010-1050
糖尿病,你不該忽視的敵人
黃心怡
1050-1100
休息

1100-1210
臨床教戰
黃心怡/蔡蕙羽/陳柏言
1210-1310
休息

1310-1350
吸吐之間,你該評估的事
蔡蕙羽
1350-1400
休息

1400-1440
胸腔物理治療操作技術拆解
陳柏言
1440-1520
臨床情境演練初賽
陳柏言
1520-1530
休息

1530-1610
分組演練
陳柏言/蔡蕙羽
1610-1650
臨床情境演練決賽
陳柏言/蔡蕙羽
1650-1700
結語
黃心怡

學前知識:
請至「1know」平台申請帳號,主辦單位會在您報名成功後將您的帳號加入群組,課程的學前知識、當日講義、或活動紀錄將公告於上。

課後回饋:
活動結束後,於9/14 24:00前寄回一千字心得,便可獲得 1000 元教育卷回饋(掛號寄出)。課後心得將整理後刊登於相關活動網站。(備註: 教育卷可抵用於後續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開辦的課程)

退款規定:
2018/7/27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八十。2018/8/5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五十。2018/8/20後,恕不退款,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 (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隱私聲明:
因課程內容牽涉智慧財產權及病患隱私,雲端平台上的教學影片禁止轉錄或另作開放性授課觀賞等用途。課堂中將有攝影師進行活動記錄。

聯絡資訊:
周小姐
連絡電話:02-28264400-3459
FAX: 02-28267431

課程原價:14000 /全日
早鳥價格(727日前完成報名)10500/全日
匯款帳號:
戶名: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銀行代號:國泰世華銀行 013
帳號:012-03-502485-7

匯款完成請填報名表,我們會在收到您的報名資訊後寄發確認信至您的電子郵件信箱

想一起報名 8/25 重症急性期之後

想看看菁英工作坊全系列優質課程: 課程總覽

2018 特別企劃_重症急性期之後





2018 特別企劃_重症急性期之後

課程簡介
    當病人罹患重大疾病,急性期的時候「只顧得了大餅顧不了芝麻」,好不容易脫離急性期的生命威脅,開始復健的漫漫長路之後,許多問題逐漸接踵而來,疼痛、攣縮以及各種的失用萎縮這樣的狀況,對很多治療師來說一定不陌生。
    教科書只告訴我們要介入動作訓練””提高功能活動能力””改善生活品質,但是,這樣的口號在臨床治療時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實習的時候,老師只給你要做PROM的病人,因為這是有生產力又沒有風險的任務,恰恰好適合沒有經驗的學生。所以當你開始工作,發現這樣的病人遠比想像中的多,除了抬屁股、不能坐拉起來坐、不能走拉起來走你還想到甚麼治療策略?
    陪病人在漫長艱辛的路上走,你不能只追求在治療室中吸睛的創新動作,或是和病人家屬維持和諧的關係;精準的評估治療、完整合理的治療策略才是必要配備!
    工作坊精選資深臨床講師,精心設計課程脈絡,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不談八股、不紙上談兵,針對重症急性期之後的各種面向,實際帶你看個案,告訴你如何拳拳到位!

這堂課你將學到:
1.      如何精準瞄準病患問題及損傷,對應正確的治療策略
2.      一步步推進病患的活動能力,你需要考量的面向
3.      如何整合龐大繁雜的治療計畫
4.      重現臨床情境,真實演練對策

適合對象
國內外具備執照之物理治療師/ 其他對心肺物理治療、心臟復健有興趣,具備合格證照之醫療人員

課程時間:2018/08/25(週六) 9:00-17:00 (全日課程)

課程地點:振興醫院第二醫療大樓三樓 心臟醫學中心

講師陣容: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神經物理治療組長 黃佳琦物理治療師
前榮總復健醫學部神經物理治療組長/現任暐凌居家物理治療所策略長 葛麗君物理治療師

名額:15(未滿五人不開班)

主辦: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協辦: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心臟醫學中心

2018/08/25()
時間
課程
講師
0900-0920
開場/課程設計概念
黃心怡
0920-1010
失能狀態簡介及常見損傷
葛麗君
1010-1020
休息

1020-1110
敏銳的觀察_功能性動作評估
黃佳琦
1110-1120
休息

1120-1210
精準的治療_常見功能性動作問題
黃佳琦
1210-1310
午餐

1310-1400
幫助病人向前走_談步態評估及治療
葛麗君
1400-1410
休息

1410-1500
如果病人有100項運動要做_談治療計劃整合
葛麗君
1500-1510
休息

1510-1645
臨床教戰
黃佳琦/葛麗君
1645-1700
結語
黃心怡

學前知識:
請至「1know」平台申請帳號,主辦單位會在您報名成功後將您的帳號加入群組,課程的學前知識、當日講義、或活動紀錄將公告於上。

課後回饋:
活動結束後,於9/14 24:00前寄回一千字心得,便可獲得 1000 元教育卷回饋(掛號寄出)。課後心得將整理後刊登於相關活動網站。(備註: 教育卷可抵用於後續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開辦的課程)

退款規定:
2018/7/27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八十。2018/8/5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五十。2018/8/20後,恕不退款,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 (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隱私聲明:
因課程內容牽涉智慧財產權及病患隱私,雲端平台上的教學影片禁止轉錄或另作開放性授課觀賞等用途。課堂中將有攝影師進行活動記錄。

聯絡資訊:
周小姐
連絡電話:02-28264400-3459
FAX: 02-28267431

課程原價:14000 /全日
早鳥價格(727日前完成報名)10500/全日
匯款帳號:
戶名: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銀行代號:國泰世華銀行 013
帳號:012-03-502485-7

匯款完成請填報名表,我們會在收到您的報名資訊後寄發確認信至您的電子郵件信箱

想一起報名 8/26 經典課程系列三四


想看看菁英工作坊全系列優質課程: 課程總覽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就是要你"真的學會"」



花蓮慈濟醫院 吳慧芬 物理治療師

首先,我真的要非常非常推薦這些課程!!!這次我的共同學習夥伴有醫師、有我的實習指導老師(我已經畢業十多年了喔!真的是很榮幸能跟自己的老師再次深造充電)與一群喜歡心肺復健的同學…,這次上課真的是收穫滿滿非常開心。

以下從三方面分享

【關於講師群】
講師群臨床經驗豐富,上課過程信手捻來都是生動的治療經驗,心臟復健與物理治療的教科書知識都鮮活了起來。講師群都有著深深喜愛心肺復健與關心病人的熱血魂,還有樂於教學與分享的親切,來上課的每位學員一定都可以感受到被照顧到。身為物理治療師,不管事身在何種領域,我們不只是 physical therapy(物理治療)也是 physiotherapy(生理的物理治療),在這裡可以看到講師們的奕奕光彩就是這種精神!

【關於課程安排】
可以把浩瀚的心臟復健 (從生理知識預備,到治療上場前的準備,到個別化的分析訓練),清楚迅速的建立脈絡。有別於沉重的心肺復健教科書,這裡的課程安排是我上過最好的結合臨床與治療的課程;課前的精采扼要的教學影片,幫學員先做好上課前預備,真的很有幫助;到了當天的課程安排,不是單單的『教導知識』還有『應用』,把臨床最重要的地方,用口訣用強調在應用上。這些課程在各個主題間都有相連,層層複習與快速應用在討論個案身上,用心良苦的希望學員”真的學會””真的會做”,而不只是看得出來要準備成這樣,絕對需要事前很多的思慮,做足很多準備,結合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與教學策略!!!這個程度絕對不是只有把知識丟出來,背後殷切的拉拔拓展心肺物理治療專業的用心讓人感動!

【關於自己的心得】
剛開始我可是非常的緊張,雖然自己也臨床工作多年也算是努力在上研習課程,但是在基本心臟復健領域的經驗非常有限,更何況是各種種類的心臟復健,這次參加的心臟衰竭復健的課程所以本來是有些擔心的。預習學前教學影片的時候就覺得清楚又精彩,講解的都是一針見血的重點!上課的時候,精緻的小班安排搭配兩組間破冰搶答比賽,學習每到一個段落還有穿插個案討論,『立即應用』這點真的很了不起。因為是團隊合作,所以整個學習氣氛小小緊張卻是充滿歡樂。

結論如下,如果您是新鮮的臨床物理治療師,這裡可以迅速確實的奠定心臟復健的基礎架構,也能延伸未來心臟復健的專業展望;如果您是多年的臨床治療師,這裡可以很有扎實地幫您複習與整理,還能討論與小切磋心臟復健;如果您是心臟復健的醫療團隊,這裡能快速凝結與達到 IPE 的知識與合作的準備。寫到這裡,我有些小緊張未來還報得到上課嗎?謝謝大家,更期待再相見!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面對治療個案我不再徬徨」




學員 林佩儀



【把握每一次進步的機會】

參加工作坊課程前的八月中旬是我還在跑床邊組PGY的時期,學長姐詢問我是否知曉PAC,這個政府目前力推的急性後期照護課程,並且告知也是未來醫學中心會接觸到的一大族群。然而在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卻是過去物理治療學生時期所欠缺的,因此鼓勵我們這些小小物理治療師能夠多多參與此類課程充實自我。在一次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偶然得知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也有開設這類的課程,在好友的力推、有趣的課程內容以及強大的講師陣容誘因下讓我下定決心報名,也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報名上此次課程。


【臨床治療無法完全仰賴教科書】


在過去的臨床經驗中,心衰竭的個案對我來說其實是相當不易介入的族群,每當看到個案喘到只能透過端坐呼吸來緩解症狀時,當下的心情是很低落的,覺得自己的無能很讓人受挫,面對這樣的個案往往充滿著無力感,有時甚至懷疑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過度的要求個案運動是否具有意義,能夠給予他呼吸困難的緩解方式難道只有深呼吸、局部呼吸、腹式呼吸這些教科書上所教的方法嗎?而當這些方法失用後又該如何是好,看著手中的個案無法經由自己的處置得到進步,甚至因為復健後的不適感害怕自己的到來時,其實心中總是百般的掙扎,使得每當接觸這類個案時總是會有些許畏懼與懷疑,懷疑自己的渺小與無知是否會使得個案錯過復健的黃金期。


別讓現有知識框限住自己


在課程中,講師很清楚交代了當我們在面對急性後期心衰竭個案在出院後門診復健時所能介入的方向以及詳細的運動處方設置,正是過去我們的學習歷程中比較欠缺的部分,也是自己較為不足的知識。「從活動到運動課程」中清楚告知我們運動訓練計畫的設置方向,以及各類考量因素,並且透過個案討論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學以致用。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到能夠在接到個案時立即設置運動處方,真的是相當受益的一堂課。在過去已知AT是很好的運動強度設置方向,但始終不知如何取得此數據,原來答案並沒有想像中的難。

對於第一次接觸到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報告的我來說,其實在「報告不會告訴你的事」的課堂中從一開始的了解各項數據涵義到找到各個數據的異常點,對於不熟悉的我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尤其在小組討論時,要在3分鐘內發掘出對的個案是相當令人徬徨的任務,第一次覺得自己這麼地不瞭解心肺的個案。但很慶幸討論中講師總是會在需要時從旁協助我們,為我們指點迷津,課後詢問也很耐心詳細地為我們解惑,真心覺得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所開設的課程很值得有興趣的各位一起來聆聽。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獲得了更有效率介入急重症病人治療的訣竅」




學員 張志聖

【把握治療介入黃金時機】

臨床遇到急重症之後患者分如課堂所講,常會有皮膚、肌肉、骨骼、心血管、神經與消化系統等問題,因此患者常常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重疾病患者,也如黃心怡老師所講,跑bedside遇到重症病人,能使用的策略真的很有限!而有限的策略一旦再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如:插多種管線、無菌空間、病患骨盆骨折等,能夠為病患做的就更少了,往往對於重症初期的病患,都需要等到病患症狀穩定後才給予物理治療介入,錯過最佳物理治療介入時機,畢竟對於病患來講,早期介入早期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預後狀況。


【細心剖析,事半功倍】

經過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急重症之後這堂課後,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急重症之後的病患常常有各種問題與各種限制,使得能使用的策略很少,但除了被動關節活動與擺位之外,可以用呼吸肌肉運動治療,改善病患長期臥床導致的呼吸症狀,或是藉由隨手可得的毛巾捲、彈力帶與徒手等方式,進行病患肋間肌的擴張與強化,幫助病患改善呼吸功能。這些都是可以在急重症之後給予病患的立即性介入,幫助病患改善功能。

原本遇到這類病患,通常第一反應都是改變病患呼吸的模式,強化呼吸肌與核心肌群,但經由這堂課的講解與實際案例的影片,才知道原來心肺功能表現不好,可以經由不同姿勢下,肋骨的擴張與身體的代償動作,來評估病患究竟是呼吸肌無力,還是核心肌群無力,導致呼吸模式異常或出現不良症狀,這樣可以更加精確地針對病患問題進行治療,而不是把心肺功能訓練、呼吸肌訓練與核心肌群訓練完整的訓練完,雖然運動訓練都是對病患有益處,多做並無壞處,但對於病患來說,可以花更少的時間,更少的精力,就能達到治療的目標,病患會有比較積極的表現與動力。


【越基礎,其實越重要】

其實臨床上治療急重症之後患者的問題,常常發生在急重症後之後未能立即轉介治療,在家屬接回家或是安養機構照顧後,發現病患狀況惡化或是無力照顧才轉介的。尤其以關節置換術後與腦中風為大宗,原因可能為病患與家屬沒有接受足夠的衛教與評估、經濟壓力、照顧人力壓力等,所以物理治療介入時,幾乎都有臥床過久的虛弱、僵硬與呼吸模式異常等問題。此時病患與家屬的第一個需求幾乎都是病患能夠走,因為不會走或走不穩易跌對家屬照顧而言,是最大的負擔。反而,呼吸模式異常導致的易累不受到重視,即使諄諄教誨回家要做吹吸管訓練,才有較好的心肺功能,運動表現也會更好,但最後成效也有限。病患與家屬只想要能夠恢復行走功能即可,即使可能走幾步就喘也沒關係。我個人覺得在這方面的衛教執行很困難,病患與家屬都很難接受呼吸訓練可以幫助行走功能的表現這種觀念,這部分是我覺得目前臨床上常會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