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201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面對治療個案我不再徬徨」




學員 林佩儀



【把握每一次進步的機會】

參加工作坊課程前的八月中旬是我還在跑床邊組PGY的時期,學長姐詢問我是否知曉PAC,這個政府目前力推的急性後期照護課程,並且告知也是未來醫學中心會接觸到的一大族群。然而在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卻是過去物理治療學生時期所欠缺的,因此鼓勵我們這些小小物理治療師能夠多多參與此類課程充實自我。在一次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偶然得知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也有開設這類的課程,在好友的力推、有趣的課程內容以及強大的講師陣容誘因下讓我下定決心報名,也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報名上此次課程。


【臨床治療無法完全仰賴教科書】


在過去的臨床經驗中,心衰竭的個案對我來說其實是相當不易介入的族群,每當看到個案喘到只能透過端坐呼吸來緩解症狀時,當下的心情是很低落的,覺得自己的無能很讓人受挫,面對這樣的個案往往充滿著無力感,有時甚至懷疑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過度的要求個案運動是否具有意義,能夠給予他呼吸困難的緩解方式難道只有深呼吸、局部呼吸、腹式呼吸這些教科書上所教的方法嗎?而當這些方法失用後又該如何是好,看著手中的個案無法經由自己的處置得到進步,甚至因為復健後的不適感害怕自己的到來時,其實心中總是百般的掙扎,使得每當接觸這類個案時總是會有些許畏懼與懷疑,懷疑自己的渺小與無知是否會使得個案錯過復健的黃金期。


別讓現有知識框限住自己


在課程中,講師很清楚交代了當我們在面對急性後期心衰竭個案在出院後門診復健時所能介入的方向以及詳細的運動處方設置,正是過去我們的學習歷程中比較欠缺的部分,也是自己較為不足的知識。「從活動到運動課程」中清楚告知我們運動訓練計畫的設置方向,以及各類考量因素,並且透過個案討論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學以致用。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到能夠在接到個案時立即設置運動處方,真的是相當受益的一堂課。在過去已知AT是很好的運動強度設置方向,但始終不知如何取得此數據,原來答案並沒有想像中的難。

對於第一次接觸到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報告的我來說,其實在「報告不會告訴你的事」的課堂中從一開始的了解各項數據涵義到找到各個數據的異常點,對於不熟悉的我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尤其在小組討論時,要在3分鐘內發掘出對的個案是相當令人徬徨的任務,第一次覺得自己這麼地不瞭解心肺的個案。但很慶幸討論中講師總是會在需要時從旁協助我們,為我們指點迷津,課後詢問也很耐心詳細地為我們解惑,真心覺得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所開設的課程很值得有興趣的各位一起來聆聽。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獲得了更有效率介入急重症病人治療的訣竅」




學員 張志聖

【把握治療介入黃金時機】

臨床遇到急重症之後患者分如課堂所講,常會有皮膚、肌肉、骨骼、心血管、神經與消化系統等問題,因此患者常常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重疾病患者,也如黃心怡老師所講,跑bedside遇到重症病人,能使用的策略真的很有限!而有限的策略一旦再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如:插多種管線、無菌空間、病患骨盆骨折等,能夠為病患做的就更少了,往往對於重症初期的病患,都需要等到病患症狀穩定後才給予物理治療介入,錯過最佳物理治療介入時機,畢竟對於病患來講,早期介入早期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預後狀況。


【細心剖析,事半功倍】

經過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急重症之後這堂課後,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急重症之後的病患常常有各種問題與各種限制,使得能使用的策略很少,但除了被動關節活動與擺位之外,可以用呼吸肌肉運動治療,改善病患長期臥床導致的呼吸症狀,或是藉由隨手可得的毛巾捲、彈力帶與徒手等方式,進行病患肋間肌的擴張與強化,幫助病患改善呼吸功能。這些都是可以在急重症之後給予病患的立即性介入,幫助病患改善功能。

原本遇到這類病患,通常第一反應都是改變病患呼吸的模式,強化呼吸肌與核心肌群,但經由這堂課的講解與實際案例的影片,才知道原來心肺功能表現不好,可以經由不同姿勢下,肋骨的擴張與身體的代償動作,來評估病患究竟是呼吸肌無力,還是核心肌群無力,導致呼吸模式異常或出現不良症狀,這樣可以更加精確地針對病患問題進行治療,而不是把心肺功能訓練、呼吸肌訓練與核心肌群訓練完整的訓練完,雖然運動訓練都是對病患有益處,多做並無壞處,但對於病患來說,可以花更少的時間,更少的精力,就能達到治療的目標,病患會有比較積極的表現與動力。


【越基礎,其實越重要】

其實臨床上治療急重症之後患者的問題,常常發生在急重症後之後未能立即轉介治療,在家屬接回家或是安養機構照顧後,發現病患狀況惡化或是無力照顧才轉介的。尤其以關節置換術後與腦中風為大宗,原因可能為病患與家屬沒有接受足夠的衛教與評估、經濟壓力、照顧人力壓力等,所以物理治療介入時,幾乎都有臥床過久的虛弱、僵硬與呼吸模式異常等問題。此時病患與家屬的第一個需求幾乎都是病患能夠走,因為不會走或走不穩易跌對家屬照顧而言,是最大的負擔。反而,呼吸模式異常導致的易累不受到重視,即使諄諄教誨回家要做吹吸管訓練,才有較好的心肺功能,運動表現也會更好,但最後成效也有限。病患與家屬只想要能夠恢復行走功能即可,即使可能走幾步就喘也沒關係。我個人覺得在這方面的衛教執行很困難,病患與家屬都很難接受呼吸訓練可以幫助行走功能的表現這種觀念,這部分是我覺得目前臨床上常會遇到的問題。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精準要求—為了給病人最好的」



學員 何乘慧

【將理念轉為實踐的那一步】


很幸運能及時報名到「重症急性期之後-談呼吸失調、動坐失能及治療策略的整合」課程,在這次的課程活動之中,不僅是課程內容收穫滿滿,也很感謝主辦單位提供很好的前置作業、上課環境及餐點,可以說是身心靈都獲得最棒的滿足。

回想起學生時代到醫院實習時,老師帶我們走進病房,看到大大小小的管路,病人劫後餘生蒼白的臉孔,微弱的呼吸,根本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更別說是要評估治療甚至是給予正確劑量的運動。在菜菜的實習治療師時代,只記得要提醒照護者做到正確的被動關節角度;狀況好一點的,帶病人抬抬屁股,或坐或站在床緣,沒有其他的評估方式及治療策略。即將要開始到床邊物理治療單位服務病人,心裡除了被動關節活動、抬屁股和翻身練習,已經想不到更好的治療方式,真的是萬分的緊張啊!



【掌握核心問題才能一一擊破】 


經過一整日扎實的訓練後,獲得兩個身為治療師很重要又很容易忽略的點:正確的評估和精準的治療。

在教授評估呼吸失調的病人時,看到影片中的個案,心裡不禁困惑:阿,不就是正常人嗎?可以走路、可以正常的生活,頂多只是平衡不好,老人嘛!多多少少的平衡不好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吧?給予的治療計畫,就會針對個案的平衡做訓練加強。經過老師的講解過後,才明白原來呼吸可以影響病人這麼多!更突然領悟到原來在不知不覺之中,我以為的正常,其實不完全正常。匆促的按表評估病人狀態,不明白正常與不正常差異在哪,也不知道應該要注意哪些細節,而忽略了病人最核心的問題。我們給予的治療,真的是病人最需要的嗎?沒有正確到位的評估,根本只是在彼此浪費時間。

課前預習有請大家先複習坐到站及步態的動作模式、主要動作肌群及所需的關節角度。這時,心裡又不禁有小劇場:阿,不就這樣嗎?還要特別開課討論唷?上過課程才可以深刻了解,原來魔鬼藏在細節裡!經過老師個案影像討論發現,原來很多小代償從簡單的運動模式中就知道問題在哪裡,要針對哪一部分做加強訓練。充分了解每一個動作的運動模式,要求病人達到正確的運動模式,精準的要求病人並達到適當的運動量,才可以擁有好的治療品質也才會真正的提升病人的能力。



【期待每一次進步的機會】 


非常感謝菁英工作坊的老師及工作人員悉心的安排這次的課程,透過課前的預習,課程中的大量討論,讓學員可以完全投入在課程之中並充分的腦力激盪並創造思考。很喜歡這次的上課方式,也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參與相關課程。期望以後能開更多關於重症病人的課程,治療和評估是在住院期間就可以及時介入的而非已經可以到治療室的病人,希望老師們可以完成我個人的小小心願。

最後,下次可以請攝影師幫我多捕捉一點美麗的倩影,雖然深知本人是也沒多漂亮,但是被捕捉各種怪表情也是蠻好笑的啦!(最後一段是開玩笑的啦~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帶給心衰竭患者最專業最適切的治療」


台中榮總物理治療師 王韻涵 

【雀躍充實,絕無冷場】

時間,毫不留情地在分秒間推著我們向前走,時光匆匆,去年參加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課程後的雀躍充實,在今年的任何時刻想起,那股對心肺物理治療的熱忱和衷心仍炙熱。當今年的課程簡章一出,不顧一切、排除萬難,我又回到了這裡–振興醫院心臟重建中心,檢視自己的專業是否退步,熱忱是否消失,事實上,我又再次經歷了一場毫無冷場的馬拉松式腦力激盪!滿載而歸!


【快速吸收數據判讀的精髓與技巧】

開門見山,課程召集人黃心怡老師以「維持供需平衡」這四字道盡心臟衰竭患者最基本的生活目標,此次課程是針對國健署即將開始推動的「心衰竭急性與急性後期照護」而開課,將重要且實用的臨床經驗,包含政策概念、評估、相關病歷資料判讀與治療等分享給參與課程的治療師們。課程主要講師蔡蕙羽老師分享自己近十年來心衰竭個案治療上的經驗,林郁珊老師分享心肺運動測試數據判讀的精髓與技巧,都是受用無盡的知識。

有別於常見的冠心症或瓣膜性心臟病是特定的診斷或疾病,心衰竭是個具有典型症狀和徵兆的臨床症候群,病況相對複雜,蔡老師以病歷資料蒐集、評估、介入目的、治療處方擬定以及相關常見心室輔助器等方向條理分明地講授在臨床上面對心衰竭病患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數據間的相關性以及常用輔助器的異同等。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一上午短短三小時,蔡老師傾囊相授,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授課,再透過分組小組討論競賽,讓學員快速抓到重點,學習吸收效果加倍!

下午課程同樣精彩飽滿,心肺運動測試向來是判讀一個人心肺運動功能最適切精準的方法,除了在過程中監測病患狀況外,事後數據的分析和判讀才大有學問。具有多年經驗的林郁珊老師在課堂中傳授心衰竭患者的測試結果特色,使學員在臨床上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分析出患者的心肺適能,進而設計出合適患者的運動處方。運動處方的設計非常需要謹慎與個別化,尤其是較有爭議或令治療師不敢碰觸的肌耐力訓練等,林老師結合實證與生理機轉的介紹,將處方設計的大原則講得清楚明瞭,且透過課堂中幾個實例的思考與判讀練習,加深印象,更能快速應用在臨床上。


【優質團隊傳承經驗】

課程最終總是學以致用的時候,在短時間內以最有效率的分組跑台方式,在三位資深治療師的帶領下進行六位案例討論,逼著學員將今日所學快速應用與複習,如此一來今日絕對不會入寶山而空手回,腦汁榨乾的同時也將學習內容深深烙印在心中,當然最重要的是將所學帶回職場,帶給手上每位心衰竭患者最專業最適切的治療。

人生就是不斷地學習,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的授課方式讓課堂不再只是講師滔滔不絕,而是與學員們一起激盪,從分組競賽中彼此相互學習相互分享,學習效果加倍!細膩貼心的主辦單位,專業親切的講師,簡單精緻的講義,不落窠臼的上課模式,自我負責的課前預習制度,兼顧環保理念的無紙原則,衷心感謝這麼優質且不斷提升自己的團隊,不吝傳承經驗,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讓台灣的物理治療更美好!用專業讓台灣民眾更健康!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激發更多急重症後期復健治療靈感」


學員 陳佩雯


醒來,挑戰亦隨之而來

隨著健保局PAC計畫的逐步推廣,促成了這次參與此堂課程的機緣。希望透過今日的學習讓自己在面對一位位重症或術後醒來的個案時,能夠更有把握的協助他們解決功能喪失、肌力下降以及呼吸失調等問題,以期提升急性後期的照護品質,把握復健的黃金時間。

「睡著比醒過來容易」,簡單一句話讓我理解到,物理治療對於急重症之後個案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引言部分,談到評估的項目,不像以往一樣,心肺重症的個案僅侷限於心肺系統、骨折術後的個案僅侷限於肌肉骨骼系統,而是首先知曉重症後個案可能衰退的各大系統,並進行相對應全面性的評估。第二部份談到呼吸失調,跳脫傳統常見的腹式呼吸訓練,更著重於評估部分,帶領著我們看到、聽到、感覺到呼吸評估的細節,治療策略則是提醒我們:如何選擇適當的治療、什麼是最重要的治療、治療的順序需要怎麼安排,給予在臨床中因為時間壓力,常常迷失於治療手法的我們,正確的治療方向與原則。


【活用資源,治療效率再提升】

第二節的課程由動作分析開始,一步一步地,從靜態觀察、動態觀察到徒手接觸,老師帶領著我們對動作進行抽絲剝繭,並針對重要的動作問題分析做邏輯思考。其中很不同的是,提醒我們在徒手接觸個案時,個案肢體給予治療師之手的感覺,是緊緊的、重重的或是有阻力的,依據各種的感覺,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推斷。在老師指導如何給予運動時,印象深刻的是:選擇垂手可得的資源、功能性活動是最好的訓練以及最剛好的訓練難度,讓在臨床上想運動想到匱乏的我,有了更多的靈感與想法。

下午的課程對步態進行了更詳盡的介紹,其中最精采的是對於異常步態精闢入裡的問題推導,更整合了最近活動肌群與穩定肌群的概念,引導出新的步態問題評估與發想。評估後的治療,則提到當這麼多運動需要執行時,我們該如何樹立目標、安排與執行治療計畫,以實際的例子示範:如何挑最重要的先做、如何選擇設立個案的運動難度與目標、如何安排適當的治療頻率以及選擇有效率的治療方式,提供我們具體的作法,而非通則式的運動指南。


【基礎學習與臨床應用的完美配合】

用一句話形容本堂課,我會說:「魔鬼藏在細節中」,因為很多臨床評估、推理和治療的重要細節,都由三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老師,做了最好的描述、解說和個案示範。另外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本課程教材部分從實證醫學出發,融入臨床實踐方式,提供我們新穎的基礎學習與實際的臨床應用,得以讓課程活在我們日常臨床的工作中。

很謝謝三位老師的專業、用心與堅持,整天課程緊湊而紮實,讓我收穫良多。也謝謝工作人員們的努力,讓課程可以流暢的進行。很榮幸能夠參與本次的課程,希望下期也能參加心衰竭的課程,或是其他進階的課程。另外,期許自己在今天過後能夠將所學應用在臨床上,為急重症之後的個案盡一份心力,與他們一齊感受醒來後的價值。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讓我的小小PT之路,走得更有把握」


學員:林佩儀

【先跑台、再上課】

在一開始看到課程表時其實很疑惑,為何要把「如果病人有100項運動要做」放在跑台後才上課?原來答案就在跑台中。在跑台中,講師請我們為影片中的個案訂定治療目標與治療計畫,並且至少須列出20項讓個案執行,這是如此令人訝異的任務呀!畢竟臨床上光是給予個案3個治療功課,有乖乖執行1項就已經是很感恩的事了。

印象中跑台是緊張刺激的考試,在毫無預警的跑台更是令人膽顫心驚。但實際運作卻流暢而精要,不僅表達自己的觀點,並透過討論從中歸納總結。講師針對不適宜的答案並不會直接駁斥學員,而是清楚告知他認為不適宜的原因,並講述較適宜的方式;此外,對於好的答案講師不吝給予讚美鼓勵,讓學員們更加願意表達意見,這是不同於以往我所上過的課程,翻轉了過去我對跑台的既定印象,原來跑台也能輕鬆以對、受益匪淺。


【小組競賽提高動力】

第一次參與小組競賽的課程時覺得相當新穎,雖然這種上課方式讓人有些壓力和緊迫感,但卻也因為這樣的方式,課程的進行不再單單只是講師在台上講述內容,而是有著雙向回饋。課堂中的Q&A,可以使講師得知學員對於內容的了解程度,而學員也可以保持著高度醒覺吸收新知,互相合作得分也更加增進學員彼此間的熟識。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我瞭解到對於同件事也是能夠激盪出各式各樣的想法,也發覺原來治療師能給予個案的幫助其實很多,但也讓我更加確立一位優秀的治療師是必須靠著一點一滴經驗的累積與實力的增加,才能使自我成長茁壯。 


【洞悉個案】

在「談呼吸失調」的課程中,過去接到呼吸不對稱的個案,局部呼吸法總是我首要的介入方式,但在上課後,我懂得先評估分析其胸廓活動是Bucket Handle還是Pump Handle的不足,並且去觀察個案在不同姿勢下的表現,適當的擺位不單單只是給予好的放鬆呼吸環境,原來也能訓練提升個案呼吸的表現。

在「敏銳的觀察」與「精準的治療」這兩堂課中,講師帶著我們去發掘個案可能的問題,透過PT神奇的手去一一排除找出關鍵的問題點,並且在眾多需要執行的治療項目中篩選出當前對個案最重要的治療計畫,讓人相當佩服講師精銳的洞悉力。對於小PT來說,每當面對個案時,只能trial and error 透過反覆觀察得知問題所在,無法從眾多問題中很快挑選出個案最需要的處理,往往耗費時間與精力。在課程後,我相信能比以往更精確快速找到整體治療的方向。

我很喜歡講師在課堂中所分享的這句話「要讓人真正感到絕望很簡單...讓他們“以為”有希望就可以了。」雖然我們能為他們設立的治療計畫能多到100項,但真的貴不在多,而在精,也讓我反思是否真有讓我的個案們接受到有效率的治療。在講師們的分享後,我的小小PT之路在思考脈絡及臨床應用都將走得更有把握。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一張帶我航向廣闊領域的船票」



學員 喻大忠


【把握機會,突破瓶頸】

正值畢業後工作第一年,就像是以前學生時代在選課時對所有的課程都充滿期待一樣。看到網路上有趣的課程,心裡就會萌生出一股衝動,好像生怕錯過任何寶貴的機會一樣,立刻刷卡報名。以前上課跟實習時都對心肺這個領域特別陌生。對我來說「心肺」這兩字,一直是保持在課本中和考卷裡,條列出的文字。實際上碰到病人有合併相關心肺的問題時,通常還沒接到就要先做好幾次自我心理輔導。帶運動時一碰到相關症狀,都是選擇保守治療或休息。讓相關問題的病人治療進度常常碰到瓶頸。所以看到這個難得的機會,就立刻買了船票,跳上這航向陌生海域的小船。

雖然才畢業沒多久,但也上過不少課程,有在好幾百人的大教室,底下的人一邊聽課一邊忙自己的事的課;有幾十人,大家圍在一起做運動的課;有治療師自己開的經驗分享;有學會辦的論文發表;甚至還有邊喝酒邊聽的課。但我是第一次參加還要彼此互相競賽,而且還有誘人獎品的課程。只能說我很佩服想出這一套上課方式的天才。不僅能增加同學之間的討論與分享,還能刺激我們主動學習,快速且有效率的掌握跟上講者的腳步。


【在知識洪流中抓住訣竅】

在第一天上課開始之前,原本我是信心滿滿,帶著我學前準備的筆記,一邊回憶網路上影片。以為自己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來上課,沒想到同桌的夥伴們各個都是這個領域的老鳥。有學校老師、心肺領域的研究生、急性加護病房的治療前輩。在各種圖表、心電圖和數據的轟炸下,很快的我就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大家的腳步。還在思考一個數據的正常值是多少時,夥伴們已經在討論哪幾個數值才能指出患者的主要問題。只好利用中間的下課慢慢把中間推理的順序慢慢想一遍,還好大家熟練歸熟練,卻還是很熱心地慢慢解釋給我聽,讓我漸漸地能撥雲見物,參與一點大家的討論。

不知道是不是拜我這位拖油瓶所賜,大家相對於其他組,反而好像沒有那麼積極的搶答,以換取更高的分數。反而是輕鬆卻也不含糊的去思考講者的問題,互相討論,有時甚至提出質疑。比起分數,更在意有沒有學到,有沒有收穫。讓我能在比較少的壓力下盡量參與討論。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下,我想我的夥伴們一定都收穫豐富,一定有滿口袋的想法可以回去帶給他們的病人,他們的學生,他們的研究方向。我一方面羨慕滿載而歸的他們,卻一方面為自己感到喜悅。為自己能厚著臉皮上完整天似乎說著完全不同語言的心肺課程,並能在這個知識的洪流中,握緊一兩個我能帶給病人的東西感到喜悅。雖然心肺對我來說依然是個不熟悉的領域,我也沒有突然開竅變成心肺菁英。但我覺得我看病人的視野可以更廣,碰到這個領域的問題時,也願意再往前邁進,選擇更積極的治療。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更貼近了解對於心臟衰竭病人的照護」




學員 鄭婕穎
【課前準備】

學員在課前就收到工作坊的摘要重點,在事先預習及查找中慢慢進入狀況,我們在參與課程的時候已經有帶著東西來,不是腦袋空空、伸手索取的心態,才能在短時間的工作坊中有能力進階討論、學習、獲得最大效益。

一天的工作坊裡,學習心臟衰竭的病理生理機制、演變過程、介入前的資料收集、數據判別、治療目標和內容等。透過小組搶答獲得小禮物的方式讓大家在一開始就熱絡了起來。間中,講師也拋出一些問題,讓組內集思廣益、腦力激盪,成功引起大家互動。

當天認識了來自各地的學員,大多不是心肺領域的同業,有些是因為興趣、有些是因為趨勢、有些是因為政策而來,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想學好、想更了解如何照護心臟衰竭病人,重新定位物理治療師的角色、介入的時間點、介入的效益和內容等,並且區分這類群病人與其他冠心症、瓣膜性心臟病病人的處理原則、重點有何差異。


【判斷並處置各種型態的心衰竭】


除了一般生理檢查 (心臟超音波、心導管、胸部X光、血檢、及相關器官的檢查)判斷之外,在個案裡有分急性和慢性心臟衰竭、收縮型和舒張型心臟衰竭、正常和低於40%心射出率心臟衰竭等。如何從病人基本資料、病史、主訴裡症狀的描述與活動的相關性等、以及相關檢查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病人整體的狀況。

心臟衰竭典型的症狀裡,呼吸喘、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喘、疲累、運動耐受度下降等都是因為心臟排血量不足、效率低,血液回流到肺部,影響到肺部氣體交換,更甚回流到全身,引起頸靜脈鼓起、腹水、雙腳水腫等。從症狀出現的時機點、嚴重性,加入物理治療師的臨床評估、可分類病人NYHA level、心衰竭的程度。

心衰竭因為結構性、功能性不足,隨著疾病進程,影響到周邊肌肉骨骼系統出現一些現象,如:慢肌纖維量下降、快肌纖維量相對增加、病人的運動情形提早進入無氧狀態、周邊運輸能力下降、周邊使用氧氣能力下降等,均是心衰竭病人表現疲累、運動耐力下降的原因。為了代償,病人的呼吸啟動快、高呼吸速率、深度不一,一是因為呼吸肌無力、二是因為呼吸控制失調,出現EOV現象。


【我們能作什麼?】



在介入前,除了以上說過的資料收集外,先測量病人靜態下的生命徵象是否穩定、可否介入,即有基準點去比較病人運動後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大原則是避免病人太早進入無氧狀況,所以物理治療師在設定運動模式、強度、時間時需記錄病人的生命徵象變化、症狀變化等,判斷該再推進或下修強度。

另有一些臨床上常見的心臟輔助相關器材,如:ECMO, IABP, HeartMate等,都是短暫性、長時間幫助心臟、幫助病人度過一些非常時期,治療師需了解其使用的原因、該器材的正常使用狀況,確定治療中不影響其操作,並且確保治療師的介入是有帶來效益的。

整體來說,心臟衰竭的病人不一定只出現在心臟科別部門,生活中、潛在性可能會遇到相關的病人,治療師應將學得的知識、加上專業和愛心,為病患帶來幫助,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創新互動課程,讓我吸收更多更全面



學員 沈湘苓

【翻轉教學】

以往的師生關係在這裡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舊式的學習大多是依教學者的學識與授課技巧而定,學員只需當天專心聽講接收即可,但若沒有經過激盪與深化很容易下課就忘記了,花再多錢上課也是枉然。這次課程設計重視教學互動與學習成效,課前需要準備先備知識,再使用創新的互動討論方式,增加參與感和知識保存持久度。

教學平台上放了講義和影片,在課前先了解當天授課內容。老實說要在平時繁忙的臨床、行政、教學作業壓榨下,再撥時間研讀課前知識真的不容易,還好一同上課的學員互相支持,讓我能快速跟上老師授課的腳步。在教材中有問題及臨床案例評估,課前事先思考的答案即使不盡正確,也能在課堂中藉由彼此的激盪及團隊合作獲得更全面的答案。

課程安排是先大堂課再分組換站討論,讓學員可以把前面學習到的知識或觀察評估技巧,直接應用在影片分析與討論之中,每堂課程中間的休息和等待換站時間,都有點心飲品隨時補充能量,足以應付下個時段的腦力激盪,雖然疲倦但也是充實。鼓勵發表、答對或勇於表現就給分,再加上分組累積積分競賽機制,增添了本次課程學員積極想表達的衝動,講師也會刻意挑不同人發言,上課的學員不再是死板板坐在台下聽課,而是真的認真吸收課程內容並思考回答,勇於表達也是一種對於教學的回饋,講師能從中得知學員到底學到什麼程度、需要再給予多少資訊或協助,立即反應與調整授課方式。


【溫故知新】

由於本身從事臨床心臟專科的病房物理治療工作,平時負責的病患除了手術治療和後續心肺耐力復健訓練之外,亦多有合併其他問題,如術前old stroke或術後急性中風、心臟衰竭、多重疾病造成deconditioning、術後因心臟或其他問題造成長期臥床等,每天所面對病患類型剛好和本次課程主題相契合,因此藉由參與這次課程來加強相關知識與技巧,學習臨床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多年經驗。

自己身為臨床心肺物理治療師,對於呼吸失調評估議題相對熟悉且敏感性高,上課即是溫故知新。而在長期臥床或失能等神經物理治療評估與治療介入相對比較生疏,藉由本次課程提升觀察與評估介入能力,複習已學知識並結合講師經驗傳授來進階快速應用,是本次覺得最大的收穫!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我相信我能設計比較符合個案特性的運動治療」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復健科 張志聖


【我的工作不需要接觸、但我參加這個工作坊】

剛開始上課真的很緊張,我最後一次接觸心衰竭的病人是六年多前實習時,執業後臨床遇到的病人以骨科物理治療與神經物理治療的個案為主,伴隨著心臟病大部分是NYHA classII的病患,最嚴重就是裝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可是這類個案大多狀況穩定,運動處方只要給予間歇式、低強度與拉長總運動時間即可,但沒再遇到過屬NYHA classIV的心衰竭,由於本院無心臟外科,收治NYHA classIV病人常在第一時間轉至大醫院,而非留在本院進行治療,後續病患也會找大醫院進行追蹤。不過,黃心怡老師提到健保署正推動心衰竭的PAC,本院以後可能會大量收治這類病患,而如何進行適當介入就很重要了。


【重新檢視自己設計運動治療的思考方式】

要能夠適當介入,就要非常了解心肺運動功能測試的數據意義。在上這堂課前,在病患的心肺運動功能測試中,我主要都盯VO2、HR、BP等數據,並依照VO2MAX與病患嚴重程度,決定從幾%開始當作病患的運動目標,同時監測病患的vital sign,避免運動強度過高,造成vital sign出現不良反應。可是經過這堂課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其他的數值也很重要,WR、EF、VO2 AT、VD/VT與VE/CO2等都是需要參考的指標,因為病人可能會出現代償性反應,運動要是只參考VO2max,可能失之精準。同時,胸廓X光片的心臟大小與肺部浸潤、肺血管壓力以及排尿量,也是重要參考指標,因為病患可能藉由代償加強心臟功能,加重其他器官的負荷,造成病患身體健康的惡化。對於這些了解後,以後在設定病患的介入目標、運動強度、頻率與種類,我相信我能設計比較符合個案特性的運動治療,不會過強或過低無法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關於PAC的隱憂】 

即使上過課程,我對於健保署推動心衰竭PAC計畫,將心衰竭病患下轉到地區醫院進行運動治療仍抱持猶豫。曾遇到一個心臟衰竭個案,執行一般低強度活動都沒問題,可是有一天在氣溫較低、患者感冒的日子,他運動完休息熱敷時,一反常態沒看電視而在睡覺休息,我覺得奇怪跑去打招呼才發現他失去意識、立刻送去急診,雖然最後恢復且無大礙,可是病患卻產生恐懼而排斥運動,實是始料未及。這樣突發狀況卻正是促使我身為治療師學習再學習的動力,能更加完整掌握個案的身體狀態,改善病患的生活。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課程心得]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林郁珊物理治療師 (授課內容:運動肺功能檢查)


學習的動機,在於需求。

在課程開始前,我想過一個問題:誰會想要花兩個整天、一個寶貴的周末,放棄陪伴家人、取消朋友約很久的聚會,前一天還在醫院累得跟狗一樣(可能比狗還累),還是堅持要來上課?

在課程第一天我就知道答案了。從學員們充滿好奇的眼神,滿滿的手寫筆記與筆電密密麻麻地敲打鍵盤聲音中,我知道,學員們都是為了"需要"而來,連台灣中央山脈上的小學生都能靠著翻轉教室突破學習的障礙,台灣最自豪的醫療領域卻仍然很難取得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要學習,靠自己,沒有人有時間有力氣有心思教。

沒有人天生就會。

在學期間,我非常恐懼各種徒手操作治療,因為總是聽說某某同學超有手感,怎麼做怎麼順手。但是我就是很笨手笨腳,做個PNF也做到手打結XD,同學們學得越快樂,我越是感覺到無盡的沮喪跟挫折。雖然到執業後,要求自己持續進修並且有良師益友們(超多人,請恕我無法一一致謝,但真的由衷感謝!!)的共同學習成長,我不再害怕徒手治療,當時學習的挫折還是記憶猶新阿~

振興醫院心臟重建中心的講師們這次準備的課程,十年磨一劍,就是要讓學員知道,沒有人天生就會。

學習的過程有Mentors就好像過河有搭橋一樣,有沒有人陪你走過那段,都能上岸,但是一個上岸動作優雅妝容完整,待會直接去約會;一個要先下水,踩過濕滑的石子,躲過湍急的水流,跌一跤,上岸的時候心裡想著這趟真是太痛苦了,希望永遠都不要再需要過河了。

運動測試是每個心肺物理治療師的事。

我把自己學習運動測試的過程中,最艱難最生澀難懂的步驟都消化過,把許多人給過的建議跟指導都吸收,變成一堂沒那麼難懂的課。氧氣跟二氧化碳進進出出的過程很迷人,但是很難讓人理解,願意學的人總是要先突破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理參數,搞懂VD/VT代表甚麼意思之後,魂就先去了一半,誰還有力氣再深究下去呢。

但是,但是就是運動測試的價值,讓我堅持下去,堅持要了解每個在我手上的病人到底在心肺運動的過程中,哪裡出了問題?

唯有得到解答,不再依靠那一張只有PeakVO2的文字報告,臨床治療師才能夠打中治療的要害,給予每個病人最適切的個人化運動處方,這才是我要求自己達到的價值。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每個學員都經過課前的準備與兩個整天紮實的課程,回到各自的工作環境,可能還是會遇到狗都沒有我累的疲憊,可能還是會遇到充滿衝突的價值觀。

但,各位都是心肺復健的專家,相信在工作坊不只在學理知識上有收穫,在創新與突破現有醫療環境的限制上也能推動大家一把。回到台灣北中南,回到港澳,我們一起為醫療體制努力加油!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心臟醫學中心 林郁珊物理治療師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講師 2017 重症急性期之後 -- 菁英工作坊


黃心怡

不安分的創意發想者。因為不願意受限於框架,意外開啟了心臟復健的新樣貌。

思緒異常清晰,擅長在複雜的急重症臨床治療中,掌握關鍵、殺出重圍。
全國第一心臟復健中心掌舵手,唯一能提供完整心肺物理治療師訓練的教學計畫主持人,從來不是個好學生,卻懂得怎麼教,讓學問能力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

學經歷:

1.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物理治療長/臨床教師
2.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碩士班畢業
3. 陽明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4. 各醫學會、醫療院所在職教育訓練講師



黃佳琦 

在臨床工作的治療師都知道,資深不一定代表專業,經驗多不一定代表有能力,我們也都知道,專業能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學,你要能了解透徹、思考架構完整無懈可擊才能教學生,才能順應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黃老師在台北榮總神經物理治療工作將近二十年,這二十年,是每個病人都堅守一對一的治療,反覆思索動作評估及治療計劃之間的連結邏輯,以及大量跟實習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所累積起來紮實的二十年,並獲得實習學生一致好評。

黃老師精通PNF、動作評估,並擅長運用HOAC嚴謹的邏輯,設計及審視治療計畫,物理治療界BOSS級的臨床實踐家,擁有教學醫院前線作戰二十年的資深經驗,親授臨床物理治療動作分析的全成就攻略法,讓你一次灌頂,終身受用!

學經歷:

1.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2.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碩士班畢業
3.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副秘書長
4.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神經治療組臨床教學負責人




葛麗君

在討論這次課程內容前,我們只聞葛老師名,從來沒有見識過他的風采,那天會議中影片一放,我們還在摸索拍攝角度、確認病患肢體位置,葛老師已經評估完了,不敢想像一旦手放上去,我們可能只看得到車尾燈了。大師的神觀察力不是偶然,是建立在大量的臨床觀察、不停的思索病患問題及經驗的累積。

葛老師在多年前因為家庭照顧,毅然決然離開職場,神經物理治療也頓失了重要的臨床教師,近幾年在小孩長大之後,葛老師積極進修管理的學分,並擔任學會專任秘書長,這一次,我們特別三顧茅廬請他將管理學的概念結合神經物理治療,跟大家分享如何整合急重症病患不可避免的、龐大的治療計畫。

葛老師多年神經科物理治療臨床工作經驗,具備敏銳的動作觀察能力,擅長從人與環境的關係解析臨床問題。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不夠幸運在學習神經物理治療時被提攜,那麼這次就不能再錯過讓大師帶你從他的眼光看病人的機會!

學經歷:

1. 台大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畢業
2. 前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副技師
3.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專任副秘書長

4. 創世基金會與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策略聯盟執行長

講師 2017 心衰竭與重症急性期後 菁英工作坊


蔡蕙羽
跟大部分的書卷獎一樣,很會念書,專業知識廣泛而紮實;但跟一般書卷獎不一樣的是,他同時很會教別人,懂得將自己所學讓你聽懂。多次榮獲實習學生及其他臨床教師票選優良教師,同時是具備分析能力及熱誠的教學家,能幫助學員客觀精準地找到問題,迅速解決。


學經歷:
1.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
2.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臨床教師/臨床教學組組長
3. 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畢業






林郁珊
是老師也是勤奮不懈的學習者,擅長結合臨床與研究,她說:研究證據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臨床工作者重要的工具!在講求證據與科學的時代,聽她分享如何從新穎的角度,看到物理治療的不同與價值。

學經歷:
1.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
2.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臨床教師/臨床研究組組長

3. 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博士班修業中



黃心怡

不安分的創意發想者。因為不願意受限於框架,意外開啟了心臟復健的新樣貌。

思緒異常清晰,擅長在複雜的急重症臨床治療中,掌握關鍵、殺出重圍。
全國第一心臟復健中心掌舵手,唯一能提供完整心肺物理治療師訓練的教學計畫主持人,從來不是個好學生,卻懂得怎麼教,讓學問能力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

學經歷:

1.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物理治療長/臨床教師
2.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碩士班畢業
3. 陽明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4. 各醫學會、醫療院所在職教育訓練講師



黃佳琦 

在臨床工作的治療師都知道,資深不一定代表專業,經驗多不一定代表有能力,我們也都知道,專業能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學,你要能了解透徹、思考架構完整無懈可擊才能教學生,才能順應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黃老師在台北榮總神經物理治療工作將近二十年,這二十年,是每個病人都堅守一對一的治療,反覆思索動作評估及治療計劃之間的連結邏輯,以及大量跟實習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所累積起來紮實的二十年,並獲得實習學生一致好評。

黃老師精通PNF、動作評估,並擅長運用HOAC嚴謹的邏輯,設計及審視治療計畫,物理治療界BOSS級的臨床實踐家,擁有教學醫院前線作戰二十年的資深經驗,親授臨床物理治療動作分析的全成就攻略法,讓你一次灌頂,終身受用!

學經歷:

1.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2.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碩士班畢業
3.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副秘書長
4.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神經治療組臨床教學負責人




葛麗君

在討論這次課程內容前,我們只聞葛老師名,從來沒有見識過他的風采,那天會議中影片一放,我們還在摸索拍攝角度、確認病患肢體位置,葛老師已經評估完了,不敢想像一旦手放上去,我們可能只看得到車尾燈了。大師的神觀察力不是偶然,是建立在大量的臨床觀察、不停的思索病患問題及經驗的累積。

葛老師在多年前因為家庭照顧,毅然決然離開職場,神經物理治療也頓失了重要的臨床教師,近幾年在小孩長大之後,葛老師積極進修管理的學分,並擔任學會專任秘書長,這一次,我們特別三顧茅廬請他將管理學的概念結合神經物理治療,跟大家分享如何整合急重症病患不可避免的、龐大的治療計畫。

葛老師多年神經科物理治療臨床工作經驗,具備敏銳的動作觀察能力,擅長從人與環境的關係解析臨床問題。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不夠幸運在學習神經物理治療時被提攜,那麼這次就不能再錯過讓大師帶你從他的眼光看病人的機會!

學經歷:

1. 台大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畢業
2. 前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副技師
3.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專任副秘書長


4. 創世基金會與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策略聯盟執行長

2017 重症急性期之後 --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



重症急性期之後
談呼吸失調、動作失能及治療策略的整合

對象
國內外具備執照之物理治療師/  其他醫院兩年期物理治療師/ 其他對心肺物理治療、心臟復健有興趣,具備合格證照之醫療人員

課程特色

當病人罹患重大疾病,急性期的時候「只顧得了大餅顧不了芝麻」,好不容易脫離急性期的生命威脅,開始復健的漫漫長路之後,許多問題逐漸接踵而來,疼痛、攣縮以及各種的失用萎縮這樣的狀況,對很多治療師來說一定不陌生。

教科書只告訴我們要介入動作訓練””提高功能活動能力””改善生活品質,但是,這樣的口號在臨床治療時並沒有實質的幫助。

實習的時候,老師只給你要做PROM的病人,因為這是有生產力又沒有風險的任務,恰恰好適合沒有經驗的學生。

所以當你開始工作,發現這樣的病人遠比想像中的多,除了抬屁股、不能坐拉起來坐、不能走拉起來走你還想到甚麼治療策略?
陪病人在漫長艱辛的路上走,你不能只追求在治療室中吸睛的創新動作,或是和病人家屬維持和諧的關係;精準的評估治療、完整合理的治療策略才是必要配備!

工作坊精選資深臨床講師,精心設計課程脈絡,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不談八股、不紙上談兵,針對重症急性期之後的各種面向,實際帶你看個案,告訴你如何拳拳到位!

講師陣容


報名資訊

課程時間:2017/10/22 (週日)  8:00 AM-17:10 PM
課程地點:振興醫院第二醫療大樓三樓 心臟功能重建中心
名額:15名 (五人成班)
主辦: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協辦: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心臟醫學中心




學前知識:請至「1know」平台申請帳號,主辦單位會在您報名成功後將您的帳號加入群組,可線上觀看教學影片,並建議於課程開始前兩周,完成學前知識查閱。

課後回饋:活動結束後,於115PM11:59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 chghcrc123@gmail.com ),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主辦單位雙掛號寄出)。課後心得將整理後刊登於相關活動網站。

並肩作戰:未來參加其他系列之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或年度進階課程,可享優惠價,歡迎    您跟我們一起並肩作戰、分享經驗。

退款規定:2017/8/31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八十。2017/9/15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五十。2017/9/15後,恕不退款,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 (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隱私聲明:因課程內容牽涉智慧財產權及病患隱私,雲端平台上的教學影片禁止轉錄或另作開放性授課觀賞等用途,課堂中將有攝影師進行活動記錄。

聯絡資訊:
周小姐
連絡電話:02-28264400-3459
FAX: 02-28267431

課程原價:12500 / 每人
優惠價格:10500 / 每人
(2017831()前完成報名或曾經參加菁英工作坊的老朋友)

匯款帳號:
戶名: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銀行代號:國泰世華銀行 013
帳號:012-03-502485-7

匯款完成請填報名表,我們會在收到您的報名資訊後寄發確認信至您的電子郵件信箱








2017心衰竭 -- 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


   本期已額滿  (2017/8/25 更新)  






心衰竭病患之急性及急性後期物理治療介入


 對象

國內外具備執照之物理治療師/  其他醫院兩年期物理治療師/ 其他對心肺物理治療、心臟復健有興趣,具備合格證照之醫療人員

課程特色

心衰竭是一種慢性推進的疾病,病患會在失代償"入院藥物治療"治癒出院"維持穩定的週期中,循環好幾年。心臟在體內擔任幫浦的角色,因此影響的範圍擴及全身,除了心肺系統的運作受損之外,全身的肌肉骨骼系統也遭受波及,肌肉運作的模式、甚至是呼吸型態都會因而產生變化。這是一群不容易介入的個案,心肺系統的運作是動態即時的,在失代償前,你並沒有非常多的反應時間,醫療人員必須對病患微妙的變化,有足夠的敏銳度,要能夠在適當時機做出正確決策,你就必須在專業能力上大量的充實、不斷地level up

你以為你離心衰竭很遠?其實不然,他們可能會因為下背痛、長期失用萎縮甚或是神經系統的疾病,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當這一天到來,你準備好了嗎?

醫療人員是血汗的一群,你犧牲休假的時間來到工作坊,我們就不會用昏昏欲睡的大堂課來折磨你。這一次的工作坊,我們秉持一貫小班教學、重視你學習的成效,從急性期講起,一直延伸到門診治療,從病人的表象到心裡、從主訴症狀到生命徵象,讓高專業、豐富經驗的講師們,告訴你如何培養對心臟病患敏銳的觀察力與嗅覺,帶你看個案,讓你在面對病人時,腦袋更清晰、心裡更踏實!


課程時間:2017/10/21 (週六)  9:00 AM-17:40 PM

課程地點:振興醫院 心臟功能重建中心

講師陣容


名額:15(五人成班,五人以下不開班)
主辦: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協辦: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心臟醫學中心


學前知識:請至「1know」平台申請帳號,主辦單位會在您報名成功後將您的帳號加入群組,可線上觀看教學影片,並建議於課程開始前兩周,完成學前知識查閱。

課後回饋:活動結束後,於115PM11:59前,回傳照片與一千字以上心得至主辦單位( chghcrc123@gmail.com ),便可獲得 1000 元現金禮卷回饋(主辦單位雙掛號寄出)。課後心得將整理後刊登於相關活動網站。

並肩作戰:未來參加其他系列之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或年度進階課程,可享優惠價,歡迎您跟我們一起並肩作戰、分享經驗。

退款規定:2017/8/31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八十。2017/9/15前取消報名,退款百分之五十。2017/9/15後,恕不退款,若因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停班停課 (如:颱風),主辦單位將告知補課日期,或協助改至其他梯次課程。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內容,以及終止課程之權力。

隱私聲明:因課程內容牽涉智慧財產權及病患隱私,雲端平台上的教學影片禁止轉錄或另作開放性授課觀賞等用途,課堂中將有攝影師進行活動記錄。

聯絡資訊:
周小姐
連絡電話:02-28264400-3459
FAX: 02-28267431

課程原價:12500 / 每人
優惠價格:10500 / 每人
    (2017831()前完成報名或曾經參加菁英工作坊的老朋友)
匯款帳號:
戶名:財團法人新生命基金會
銀行代號:國泰世華銀行 013
帳號:012-03-502485-7

匯款完成請填報名表,我們會在收到您的報名資訊後寄發確認信至您的電子郵件信箱

  點我報名  (已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