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胸腔物理治療,醫療照護裡看似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作者:黃心怡 (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 主持人)



全天候的陰霾

陳婆婆有長年的心臟血管疾病,老是覺得喘,特別是在凜冽的冬天特別嚴重,這一年過完年之後,天氣逐漸暖和,婆婆下定決心和疾病直球對決,於是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很成功,婆婆的恢復速度比預期的好,很快就轉到普通病房,肺裡已經沒有痰,血氧濃度也是正常,但是,他還是老覺得喘、胸口悶悶的。多挨了一刀,看不見的敵人,心血管堵塞,打倒了;但是感受得到的陰霾,卻仍遲遲不散。
    對病人來說,動不動就喘、呼吸感覺費力,是全天候不間斷的折磨,對醫療人員來說也彷若芒刺在背!


無縫接軌的學習

回想在學校學胸腔物理治療,通常是以評估技術、治療技術、疾病類型這樣分類,評估的技術,例如量呼吸速率、聽呼吸音、胸廓活動度,治療技術則是有拍痰、ACBT、咳嗽等等,然後就是常見的疾病種類,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氣喘(asthma),以前我也是這樣教學生,但不知為何,不管我講得多清楚,學生到了臨床,總是有一段看不見的鴻溝。他們即使能正確地收集評估資料,也無法分析問題,也就無法連結到對應的治療;或是當病人沒有確切的診斷時,就沒有辦法辨識病人在呼吸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限制。


全方面思考。

談到病人喘,我們會轉介心肺專科,談到肌筋膜緊繃,我們會想到骨科物理治療,核心肌群無力?就去做皮拉提斯吧!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臨床上病患遇到的呼吸問題,原因可能不只侷限於橫膈膜跟呼吸道? 氣體的進出是一個浩大而完美的過程,在我們每一次無意識的吸吐中,上自喉頸下至核心,都需要出面承擔;外自筋膜彈性、呼吸肌力量,內至關節動度,每個層面必須要在適當的時機扮演適當的角色,同心協力,缺一不可。因此,探究箇中問題,自然也需要全面的考量。


    陳婆婆因為長期的喘,習慣過度用力的換氣,整個胸腔脹得鼓鼓的,包覆在胸腔外面的軟組織,也長期緊縮在縮短的長度,如果沒有讓胸腔回到原有的位置,當活動量增加,也就沒有空間容納活動中需要增加的氣流,婆婆只好以增加呼吸速率代償,幸好,胸腔物理治療適時的介入,讓陳婆婆這次與疾病的對決算是大獲全勝,由內而外健康而舒適的出院回家了。


    工作坊全新力作,經典系列三_胸腔物理治療,我們將以臨床問題出發,告訴你在真實的情境下如何解決問題,培養全方位考量的眼光而不是拆解個別技術,帶你一起領略胸腔物理治療迷人的治療藝術。


全新力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