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更貼近了解對於心臟衰竭病人的照護」




學員 鄭婕穎
【課前準備】

學員在課前就收到工作坊的摘要重點,在事先預習及查找中慢慢進入狀況,我們在參與課程的時候已經有帶著東西來,不是腦袋空空、伸手索取的心態,才能在短時間的工作坊中有能力進階討論、學習、獲得最大效益。

一天的工作坊裡,學習心臟衰竭的病理生理機制、演變過程、介入前的資料收集、數據判別、治療目標和內容等。透過小組搶答獲得小禮物的方式讓大家在一開始就熱絡了起來。間中,講師也拋出一些問題,讓組內集思廣益、腦力激盪,成功引起大家互動。

當天認識了來自各地的學員,大多不是心肺領域的同業,有些是因為興趣、有些是因為趨勢、有些是因為政策而來,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想學好、想更了解如何照護心臟衰竭病人,重新定位物理治療師的角色、介入的時間點、介入的效益和內容等,並且區分這類群病人與其他冠心症、瓣膜性心臟病病人的處理原則、重點有何差異。


【判斷並處置各種型態的心衰竭】


除了一般生理檢查 (心臟超音波、心導管、胸部X光、血檢、及相關器官的檢查)判斷之外,在個案裡有分急性和慢性心臟衰竭、收縮型和舒張型心臟衰竭、正常和低於40%心射出率心臟衰竭等。如何從病人基本資料、病史、主訴裡症狀的描述與活動的相關性等、以及相關檢查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病人整體的狀況。

心臟衰竭典型的症狀裡,呼吸喘、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喘、疲累、運動耐受度下降等都是因為心臟排血量不足、效率低,血液回流到肺部,影響到肺部氣體交換,更甚回流到全身,引起頸靜脈鼓起、腹水、雙腳水腫等。從症狀出現的時機點、嚴重性,加入物理治療師的臨床評估、可分類病人NYHA level、心衰竭的程度。

心衰竭因為結構性、功能性不足,隨著疾病進程,影響到周邊肌肉骨骼系統出現一些現象,如:慢肌纖維量下降、快肌纖維量相對增加、病人的運動情形提早進入無氧狀態、周邊運輸能力下降、周邊使用氧氣能力下降等,均是心衰竭病人表現疲累、運動耐力下降的原因。為了代償,病人的呼吸啟動快、高呼吸速率、深度不一,一是因為呼吸肌無力、二是因為呼吸控制失調,出現EOV現象。


【我們能作什麼?】



在介入前,除了以上說過的資料收集外,先測量病人靜態下的生命徵象是否穩定、可否介入,即有基準點去比較病人運動後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大原則是避免病人太早進入無氧狀況,所以物理治療師在設定運動模式、強度、時間時需記錄病人的生命徵象變化、症狀變化等,判斷該再推進或下修強度。

另有一些臨床上常見的心臟輔助相關器材,如:ECMO, IABP, HeartMate等,都是短暫性、長時間幫助心臟、幫助病人度過一些非常時期,治療師需了解其使用的原因、該器材的正常使用狀況,確定治療中不影響其操作,並且確保治療師的介入是有帶來效益的。

整體來說,心臟衰竭的病人不一定只出現在心臟科別部門,生活中、潛在性可能會遇到相關的病人,治療師應將學得的知識、加上專業和愛心,為病患帶來幫助,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