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獲得了更有效率介入急重症病人治療的訣竅」




學員 張志聖

【把握治療介入黃金時機】

臨床遇到急重症之後患者分如課堂所講,常會有皮膚、肌肉、骨骼、心血管、神經與消化系統等問題,因此患者常常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重疾病患者,也如黃心怡老師所講,跑bedside遇到重症病人,能使用的策略真的很有限!而有限的策略一旦再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如:插多種管線、無菌空間、病患骨盆骨折等,能夠為病患做的就更少了,往往對於重症初期的病患,都需要等到病患症狀穩定後才給予物理治療介入,錯過最佳物理治療介入時機,畢竟對於病患來講,早期介入早期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預後狀況。


【細心剖析,事半功倍】

經過心臟復健菁英工作坊急重症之後這堂課後,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急重症之後的病患常常有各種問題與各種限制,使得能使用的策略很少,但除了被動關節活動與擺位之外,可以用呼吸肌肉運動治療,改善病患長期臥床導致的呼吸症狀,或是藉由隨手可得的毛巾捲、彈力帶與徒手等方式,進行病患肋間肌的擴張與強化,幫助病患改善呼吸功能。這些都是可以在急重症之後給予病患的立即性介入,幫助病患改善功能。

原本遇到這類病患,通常第一反應都是改變病患呼吸的模式,強化呼吸肌與核心肌群,但經由這堂課的講解與實際案例的影片,才知道原來心肺功能表現不好,可以經由不同姿勢下,肋骨的擴張與身體的代償動作,來評估病患究竟是呼吸肌無力,還是核心肌群無力,導致呼吸模式異常或出現不良症狀,這樣可以更加精確地針對病患問題進行治療,而不是把心肺功能訓練、呼吸肌訓練與核心肌群訓練完整的訓練完,雖然運動訓練都是對病患有益處,多做並無壞處,但對於病患來說,可以花更少的時間,更少的精力,就能達到治療的目標,病患會有比較積極的表現與動力。


【越基礎,其實越重要】

其實臨床上治療急重症之後患者的問題,常常發生在急重症後之後未能立即轉介治療,在家屬接回家或是安養機構照顧後,發現病患狀況惡化或是無力照顧才轉介的。尤其以關節置換術後與腦中風為大宗,原因可能為病患與家屬沒有接受足夠的衛教與評估、經濟壓力、照顧人力壓力等,所以物理治療介入時,幾乎都有臥床過久的虛弱、僵硬與呼吸模式異常等問題。此時病患與家屬的第一個需求幾乎都是病患能夠走,因為不會走或走不穩易跌對家屬照顧而言,是最大的負擔。反而,呼吸模式異常導致的易累不受到重視,即使諄諄教誨回家要做吹吸管訓練,才有較好的心肺功能,運動表現也會更好,但最後成效也有限。病患與家屬只想要能夠恢復行走功能即可,即使可能走幾步就喘也沒關係。我個人覺得在這方面的衛教執行很困難,病患與家屬都很難接受呼吸訓練可以幫助行走功能的表現這種觀念,這部分是我覺得目前臨床上常會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