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寫在工作坊之後

2016 第一階段心臟復健 講師心得

講師   黃心怡  





常常有人問我:想發展心臟復健,應該從哪一方面下手?

我通常會毫不猶豫地說:從住院治療開始!

相對於其他階段的治療,住院治療所需要的硬體成本最少,只要一支聽診器、一台血壓計,規格好一點的再來一台血氧濃度監測儀,便可以上路,治療師到病房治療,用的是病房的空間,緊急狀況時有的是護理站的支援人力,不用煩惱空間規劃或是後送動線,於是在這個階段,最大的挑戰便來自於治療師的專業能力。

住院治療通常是治療師單打獨鬥,自己去別人的地盤面對病人不說,有時候恰巧碰上很多家屬看護,還會變成孤軍奮戰,記得我還是剛畢業的小治療師的時候(遠目),每天早上出發去病房前都要先深深吸一口氣(呼~)。當治療師對治療計畫沒有堅定的信念、十足的信心,很容易就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感受到挫折。另一方面,住院階段屬於急性期,往往只有幾次的治療機會,以最常見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病患來說,過程平順的話,總住院天數約12-14天,扣除假日、手術日、轉床等因素,治療師治療病患的次數,通常不超過10次,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患問題,決定治療方向並進一步達成治療效果的話,病患的恢復就可能不盡理想,我常常跟學員說:「如果你不能在第一次就做對,表示就還有需要改善的空間!」

這樣需要抗高壓的專業人才,在台灣的醫療環境卻總是曲高和寡,放眼各大教學醫院中,專職進行心臟復健或是急性病房照護的治療師往往屈指可數,我曾經聽說某醫學中心僅2-3名治療師,負責全院的住院治療,如此一來,治療師無法從各樣病例的討論中,繼續精進自己的專業,當面對瞬息萬變的臨床環境時,也沒有充足的彈藥資源迎接挑戰,心理上更因為沒有後盾,容易心生退卻。

這次的工作坊,很高興遇到了從各地而來的治療師,在課程設計時運用大量的臨床實例觀察,是因為我們深刻地體會醫療人員的專業必須在病人身上才能得到體現;分組討論則讓我們有機會感受到團隊合作的滋味,一個人的學習很孤獨,團隊的學習不僅精彩而且更加多元。

不免俗的,大家在休息時間抱怨分享了許多目前臨床上的生態及樣貌,我覺得這真是一群勇敢的治療師,各自在不同的角落裡努力著,希望這次的工作坊,能為大家加注更多的能量,堅定地面對未來的挑戰!